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编者按: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为此,大河网推出“凿出新时代的‘红旗渠’”系列报道,展现新时代奋斗者不断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前进力量,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河南力量。大河网讯“这几年,在村支书带领下贯彻红旗渠精神,艰苦奋斗,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如今在我们市已经买了一套大房子。”11月11日,在信阳市平桥区平昌镇翟寨新村,正忙着采摘菊花的霍祥益脸上露出幸福喜悦之情。“三年前,我们还在黄河滩区老村居住,村庄规划和村容户貌脏乱差,现在的新社区,环境美,各项基础设施很完善。”中牟县狼城岗镇北韦滩村老党员吴道志说,团结协作让我们的日子越干越有盼头。红旗渠精神根在河南,历久弥新。在中原大地,村支书们带领村民,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村民生活越来越红火。打造千人研学基地发展乡村游从环境卫生、乡村绿化亮化到修路整田,信阳市平桥区平昌镇翟寨新村实现了垃圾不落地、最美人居环境得以实现的目标。“我回村第一件事,就是要让老百姓树立信心,看到希望,让他们认识到农村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是可以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地方。”陈勇曾是河南省教育优秀工作者,年8月,被调入平昌镇翟寨新村任村支部书记。当时,全村户人口,有近百户的贫困户。因前期出山店水库移民建设,全村面貌落后,发展停滞,村民生活平淡,年轻人都离乡发展,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对未来没有规划和理想。作为村民带头人,陈勇深知担子重责任大。发扬红旗渠精神、敢想敢干,村委会决心在三年内打造美丽乡村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倡导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好好干。如今,翟寨村充分利用靠近出山店水库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采摘、特色农业种植等集体产业。截至目前,已建成小龙虾套种莲藕基地亩,豇豆基地亩,特色观光农业亩,雇用村内闲散劳动力余人,预计年集体经济产值达到万元,农民户均增收0元以上。今年夏天,高温天气碰上豇豆收获季节。“每天收上万斤豇豆,我们可敬的村民早上四五点下地,晒得脱一层皮。”陈勇与村民同吃同干,带头夜里浇水,起早贪黑,不敢懈怠,豇豆喜获丰收。战三伏抗数九,铸就红旗渠精神,陈勇表示,接下来,翟寨村将建设能容纳一千人的研学基地、民宿一条街,打造乡村一日游等,带领村民为实现富裕安康的生活努力奋斗。以产业融合催化生态变现“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作为一名村支书,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郑州市中牟县狼城岗镇北韦滩村支部书记张玉海表示。狼城岗镇北韦滩村位于黄河滩区,数代人生活在黄河滩,既享受到黄河带来的“福”,也饱受了黄河带来的“患”。年,北韦滩村群众响应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政策,从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村庄搬到了新社区,从此生活有了新面貌。张玉海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黄河滩人,虽然生活环境变了,但是他们的根在黄河滩,魂在黄河滩,黄河滩人的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的精神敦促他们挖掘优势,带动发展。“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集体强不强全靠领头羊,集体有跟着走,集体空无人听。”为推动村内发展,北韦滩村积极探索,外出考察,实际践行,逐渐蹚出了北韦滩村特色发展路子。张玉海拿北韦滩菊花举例,北韦滩村坚持“公司+农户+合作社+种植基地”,发展特色农业,创新“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成立了菊花产业发展指挥部,每年统一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邀请专家实地讲解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当前,韦滩村已形成集采摘、观赏、加工为一体的菊花产业链。“小”菊花正在向集示范推广、产品培育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迈进。要想带动村内发展,就要坚决杜绝“等靠要”思想,张玉海称,下一步,北韦滩将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黄河魂、黄河根魅力,以党建这面“红色旗帜”为引领,努力实现“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以产业融合催化生态变现,助力乡村振兴。建成多功能村文化体育中心“从30万林州人民一锤一钎靠两只手凿出来的红旗渠,到现在所有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美丽乡村,其实都是艰苦创业的一种,自力更生则是我们得以成功的法宝。”谈到红旗渠精神,漯河市召陵区召陵镇白庄村的白海涛滔滔不绝。自9年任召陵区召陵镇白庄村村委会委员,45岁白海涛已经在白庄工作了十几年。年任村支书后,攻坚克难,带领村民建设游园2处,安装太阳能路灯盏,安装户户通路灯80盏,硬化通组公路4.8公里,让全村亮了起来、绿了起来,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白庄村立足富硒产业园,聘请的技术人才不仅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对村内种植大户、村民等也进行义务培训。一年下来,培训24次,遍布田间地头、产业园内部、党群服务中心等,培训形式多样,培训内容丰富,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白海涛自豪地说,富硒产业园的甘薯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白庄名片”。以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乡村生活为依托,立足村内资源优势,白庄村先后建成村史馆、思乡堂、白居易草堂劝学亭等乡村休闲观光景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村里每年组织广场舞比赛、文化下乡观影、戏曲表演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并每年评选出一批好媳妇、好妯娌、好党员、好邻居、好丈夫、好儿女、好乡贤,做好示范带动,让文明新风吹进家家户户。“我作为支部书记,更要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在工作中,将自己的热情挥洒到白庄村的建设中。未来两年内,将继续做好道路清理和道路硬化工作,使全村道路硬化率达到%。加大文化投入力度,为村里3个广场配备全套健身器材,建成集知识、培训、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村文化体育中心。”白海涛说。(臧小景通讯员苏焕祎)相关推荐·凿出新时代的“红旗渠”①丨突破轴承“卡脖子”技术他立志让“中国智造”走向世界·凿出新时代的“红旗渠”②|用好这本“教科书”他们立志讲“透”这堂课做好引路人·凿出新时代的“红旗渠”③|用旗帜引领科创他们立志做好学问突破“卡脖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qisx.com/hqcb/1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