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藏在老照片里|系列访谈(二)

老大白象|杨忠华摄影

杨忠华,出生于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旅游摄影协会会员,宁波市摄影家协会理事,象山县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记录象山是一种责任

“摄影语言自成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观察和伦理学”,杨忠华热衷于拍摄变化中的城市、乡村,显然构建了他自己的语言认知体系,他的镜头如同“时光穿梭机”,捕捉历史节点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将社会变化刮骨三分。

杨忠华的电脑里,保存着上百张珍贵的黑白老照片。一张一张翻看,就像是在回顾象山社会变迁的发展史。彼时,丹城只有三条主要街道,从县政府往前走一公里多便没有了路;青少年宫是当时丹城最热闹繁华的地标;东谷湖还只是一个四周连树木都没有几棵的“大水塘”;石浦渔港沿港公路还没有连成一线;到爵溪要翻山越岭……

老干部局

象山青少年宫一楼为丹城菜市场

象山百货大楼

西谷湖一角

夏日东谷湖

爵溪镇风貌

如果没有这些照片,他甚至都不记得象山还有这样青涩的时光。回顾老照片,很像是剥洋葱皮一样,到最后都不自觉地泪流满面。所有这些“老底子”的照片,就像是家家户户墙上依稀留着的没有撕干净的年画痕迹,刻在了人的记忆中。

回过头来看,拍摄当时,可能只是一个下意识按快门的动作,并不知道会产生怎样的效应。但是当这些散发着历史厚重感的黑白照片,在电脑里焕发生机的时候,一种五味杂陈的复杂情感击中了他,他甚至有些后怕,“还好当时我没有吝啬胶卷。”但同时,他又被另一种纠结覆盖,“我为什么不再多拍几张。”对于一个摄影师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让他们永远无法满足。

摄影,可以是一个传递媒介,通过这个媒介,人们能感知到的,不仅是生活的表象,还有一些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我们需要什么,要过怎样的生活?要珍惜什么?摄影师如果有这样的用心,就会让人有这样的启发,所有珍贵的瞬间,都能留下来。

对他而言,这成为了一种责任。

拍摄于新中国成立35周年

中国梦,我的梦

杨忠华:象山给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块“土壤”上我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所长。未来希望多拍些专题性的照片,将风光与纪实相结合,去创造一个个有意义的影像过程。

主持人

梁陈

记者

孙平华

编辑

梁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qisx.com/hqcx/1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