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零距离接触“红旗渠”

盛夏,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7月底,作为永州市直属机关党务干部“弘扬‘红旗渠’精神加强党性教育培训班的一名学员,我有幸进入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参加为期4天的培训,亲临现场感受红旗渠精神,现场接受教育,现场领会“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终生难忘。林州之行,百感交集,收获满满。踏上返回的征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曾几何时,河南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记得,现场教学时,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旱魃为虐的故事:民国初,林县桑耳庄村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担水吃。年大旱,黄崖泉的泉水小得只有香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担水回家过年。由于挑水的人多,一直挨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回村。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惦念公爹去担水一天还未回来,就到村口去接。天黑路滑,新媳妇又是小脚,接过担子刚走几步,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就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上吊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埋葬了儿媳的尸体,带着全家踏上了逃荒路。从此,这一家人再无音信。一担水的倾覆,足以剥夺一个人生命的尊严,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灾难,这就是千百年来旧林县缺水的写照。千百年来,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气概,在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年,克服种种困难,用一双手、一把锤、一根钎,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个渡槽,打通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非常困难的。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极大地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当你行走在红旗渠的渠干上,抬头往上看,是壁立千仞的悬崖;低头向下望,是深不见底的峡谷;伫立渠堤,四周远眺,危峰兀立,山石险峻。欲展翅腾飞的“鹰嘴山”,崖峰刺天的“虎口崖”,让人们对那段历史和创造他的人民群众肃然起敬。红旗渠就像太行山上流传的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一样传奇,渠水悬在半空,浑浊的漳河水从太行山腰静静流淌。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人民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的内容非常丰富,但从根本上来讲,我觉得它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通过零距离接触红旗渠,总有感慨万千,他让我明白了什么叫自力更生?什么叫艰苦创业?虽说只有麻蝇铁钎大锤,虽说只有推车铁锹扁担,心中只要有一团火,搬山挪河创造奇迹,便能撼动苍天。通过零距离接触红旗渠,总有思绪万千,他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团结协作?什么是无私奉献?只要万众能一心,有苦不叫苦,十年修一渠,有难不叫难。将身体用绳子系于悬崖,为除险保他人安全,自己却命悬一线。若没有一种坚韧的毅力,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没有一种甘于寂寞的情怀,没有一种无私奉献的信念,怎能在艰难困苦之中,创造不朽的奇迹。这一切的一切,林县人民和他们创造出来的红旗渠精神,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和精准的回答。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凝心聚力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自觉树立艰苦创业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自觉养成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分钟电话费的良好习惯和生活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新起点,追求新进步,创造新业绩。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不但要将党徽挂在胸前,而且要将党徽埋进心中,筑起自己心中的“红旗渠”,把红旗渠精神带回到工作岗位,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立足本职工作,为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增添属于自己的壮丽一笔,奉献出自己应有的光和热。

作者简介

程小平,务过农,当过兵,在基层待过,到机关干过。热爱生活,喜欢读书,特别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偶尔,用我笔写我心,用我笔写我身边的人和事,剪拾生活中的一些倩影,传递正能量。

本期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潇湘原创之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qisx.com/hqfw/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