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悬崖绝壁炼红心
巴东发布推出《追寻红色记忆》系列报道,充分挖掘耐人寻味的红色记忆,记录一个个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感人瞬间,重温激情岁月,共话百年征程,第一期便报道清太坪镇“绝壁天河”。 ★ 悬岩绝壁炼红心 ★ 劈开太行山,漳水穿山来 上世纪60年代 河南林县人民苦战十个春秋 在巍巍太行山上建成举世闻名的红旗渠 就在林县人书写这一传奇的同时 巴东县的数万儿女历时11年 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 28公里长的引水渠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不为外人熟知,可媲美红旗渠的“绝壁天河”,至今仍然清流涓涓,用于灌溉、饮用和发电,滋养着鄂西深山的村村寨寨。 “绝壁天河” 50年前,清太坪镇、水布垭镇,属于巴东县清太坪区。原清太坪区的苦竹溪、铜铃岩、双道冲、桥头坪、三友坪和古树坪、大岩和桥河等地,是巴东最大的水稻产区,但因没有可靠的灌溉水源,农民收入没有保证。 然而,在清太坪区有一个巨大的湖泊——水流坪水库,周边数座山峰环抱,让水库拥有10多平方公里的承雨面积,是湖北最大的高山淡水湖。万立方米的库容中,有效库容达到万立方米。那时候,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区内的水流坪水库很难用作人畜饮水和灌溉的水源,村民只能怀抱水源去找水。 “绝壁天河”源头水流坪水库|吴以红摄 “我们就设想,能不能把水流坪作为一个水库的水源,穿越三里城这道天险引过去,最后通过测量,发现完全具备条件。” 巴东县水利局原副局长、原水流坪灌区工程指挥部技术员李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年、年,清太坪区分别在水流坪兴建过部分水利设施,终因多种原因而搁浅。年,通过开展大半年的测量后,上交了工程前期文件,最终以巴东县重点工程的名义立了项。 年6月12日,端午节 纱帽山响起巨大的炮声 巴东县水流坪灌区工程开工建设 此后11年间 全区17个公社67个大队的近万名壮劳力 投入这场引水大会战 施工现场丨资料图 指挥部将灌渠分成了十多段,每段由一个连队(公社)攻坚。指挥部要求,辖区每个壮劳力轮流到工地劳动一个月。循环往复地轮班,直到工程完工。每天从峡谷底的磨刀河背50公斤细河砂或50公斤石灰到工地,算一个标准工,约2毛钱。 清太坪镇桥河村村民、原双社连队民工谭祖顺先后4次上工地,时间最长的一次连续干了3个月。 谭祖顺老人告诉记者: “双社连队负责的一段属于桥河村段,约3公里长,是整个工程最为艰险的一段。” 此处绝壁万丈 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 山羊无处走,乌鸦无处落 上看帽子掉,俯首心直跳 水渠通过的绝壁硝洞岩段|谭显爱摄 当时条件简陋,设备奇缺,但是“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设者们用坚硬的栗树做成能容纳两三人的笼子,用绳索从山顶上缓慢放至绝壁的指定高度,由一两人握住近10米长的钢钎,在绝壁上固定好位置,另外的人抡起铁锤,在绝壁上开凿炮眼。因为使不上劲,工程进展相当缓慢,往往一天干下来,只能凿出一尺深的眼。 悬吊凿壁丨资料图 一锤一锤、一尺一尺 …… 全长28公里的渠道 就是这么凿出来的 谭祖顺老人清楚记得,龙潭连队有11位民工牺牲在工地。年10月23日,一块巨石落下,砸中两个笼子,6名民工摔下山谷,当场献出宝贵的生命。 “六个人都摔得粉身碎骨,两百多人就一边哭,一边将他们分成六份进行埋葬。” 忆当年,谭祖顺老人泪目 为节省时间,下午五六点钟,趁民工进山洞吃饭时,集中填埋火药,点火放炮。原清太坪镇教育站总支书记卢继新对记者说,当年他正上高中,印象最深的是,每天下午五六点,万炮齐鸣,震耳欲聋,石头满天飞。 “这是我这辈子听到的 最惊心动魄的声音 也是最令人振奋的声音” 参建民工丨资料图 在水渠上方约米处的悬崖旁,有一天然溶洞,由于村民曾在里面熬硝制作炸药,于是就被称之为硝洞。谭祖顺老人说,当年,龙潭连队和双社连队的指挥所就相继设在硝洞内。 顺着松软而陡峭的山路向硝洞进发,上方岩壁上的水滴不时打落在身上。20分钟之后来到洞口,就可看见洞内人工垒起来的建筑物,还有被熏黑的灶台。灶台左侧,有一个七八平方米的小洞,墙壁上白色油漆刷写的标语依稀可见。洞内两侧,顺着洞壁砌着两排石凳。谭祖顺老人告诉我们,这就是连长向宏升当初的住所兼办公室。 年12月,灌渠输水成功。一份统计显示,灌渠共投入劳工.7万人,开挖土石方万方,投入资金.62万元,当年灌溉面积就接近亩。 如今,在隧道口,左右两边各立着一块石碑,已被青苔遮掩。左边石碑上刻着,“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右边石碑刻着两行豪情勃发的诗句,是双社连队自己创作的:“踏云顶天修水渠,悬岩绝壁炼红心。”落款是“一九七五年十月一日”,那是隧道贯通的时间。 这些豪气冲天的建设者 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 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绝壁天河”风光 “绝壁天河”的建成,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靠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靠的是改变河山、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绝壁天河”最终也成了挂在绝壁上的一面“党旗”,这面“党旗”,飘扬着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修建者们靠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激励和支撑,克服重重困难,靠一锤一钎,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绝壁天河”。可以说,“绝壁天河”和“绝壁天河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他将激励着后人向着信仰和理想而不懈努力。 End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qisx.com/hqjs/10268.html
- 上一篇文章: 感悟红旗渠丨理想照耀中国之天河5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