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颁授“七一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29名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获颁“七一勋章”。伴着自己创作的《红旗颂》的旋律,91岁高龄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缓缓步入了人民大会堂,他正是该勋章的获得者之一。吕其明,一生只对一事深情,那就是用红色旋律伴随时代的脉搏跳动,融入社会的和鸣,谱写对党的忠诚赤胆,倾诉对祖国深沉的爱意。谈起创作《红旗颂》的经历,再次哼唱起其中的旋律,吕其明难掩兴奋地说:“回想多年创作生涯,其实我只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践行我的入党誓词,全心全意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创作。”

上影集团供图(下同)

“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年5月,吕其明出生在安徽无为县,父亲吕惠生是一位农业专家。抗日战争爆发,吕惠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家乡的新四军募集军需粮饷。年秋,吕惠生被国民党列入追杀黑名单。从童年起,吕其明的生活和命运,就和中国革命紧紧拴在了一起。父亲吕惠生于年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在走向刑场的时候,他高呼中国和平民主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用最后一腔热血表达了对党的忠诚。在父亲的精神感召下,同年9月,15岁的吕其明在一位老乡家里,在油灯的照耀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吕其明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入党那一天的情形——年9月1日晚上,点着油灯,他和另外两位同志一起在老乡家里,在自制的党旗下向党宣誓,要把一切献给党。向党宣誓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文艺观就此形成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切工作都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直到现在。”“为人民而写作”解放后,吕其明转业至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坚持5年去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系统地完成了作曲系本科全部课程。对于创作,吕其明始终坚持两条原则:第一,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为人民而写作,是我一生最崇高的天职!越是植根民族土壤的作品,越有艺术的生命力。”年,吕其明奉命创作《红旗颂》,他的成长经历为这首曲子打下了扎实的情感基础。战旗在前赴后继的战士们手中接力、挺立,天安门城楼前红旗的海洋,检阅时势不可挡的英雄步伐,这些场景令他内心澎湃汹涌,“红旗”在他的心中已然融化成一个崇高而伟大的象征。如何让听众感受到“红旗”?年到年之间,吕其明调入北京工作,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他都会去天安门,清晨4点就去等候,人群里的吕其明热泪盈眶地高呼口号。亲身经历铸就了《红旗颂》旋律饱含的真挚情感,“国歌的素材和对党、对祖国的歌颂主题构成了《红旗颂》的主干,中间的部分写的是我自己的体会。当队伍通过天安门的时候,人山人海,大家手拉着手时,我觉得中国就像一个巨人,在不可阻挡地向前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不可能有《红旗颂》。”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几十年来还在演奏,也许是因为我在《红旗颂》中表现的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情,和广大群众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情,找到了交汇点,产生了共鸣。”在此后长达54年的时间里,吕其明精益求精,对《红旗颂》进行了不计其数的修改。最终于年定稿,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一年的5月26日,也是吕其明90岁生日。他说:“我将自己的人生与共和国70年一起写成了歌。这是我送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祝愿我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见习记者

陈友敏编辑

谢钱钱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精彩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qisx.com/hqls/10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