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红旗渠畔文魏海超诵刘
行走在红旗渠畔 小时候看电影《红旗渠》,记住了林县,知道了红旗渠。知道那里就是缺水,除了缺水还是缺水。后来,林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车推肩扛,开山炸石,修了一条水渠,还第一次听说“人工天河”,这就是红旗渠。除此之外,便是电影里唱的那首歌:“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参加了工作之后,偶然一次在家中电视里看到了纪录片《红旗渠》,对林县人民的英雄壮举印象更为深刻,那吊挂在山崖上的人们游来荡去,冬天穿的棉衣棉裤被山上的枣刺一类的植物扎遍全身,穿透衣服,扎在身上,更是惊心动魄,由于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为了日后课堂上便于给学生讲述林县人民的故事,我赶紧找来纸笔,慌慌张张记下一些客观性的数字:修建红旗渠,参与群众七万人,苦干十年,削平了座山头,开凿出了多个隧道,开凿出来土石达到万立方米,总干渠公里,加上各类灌溉支渠,总长度可达多公里。据计算,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称为“中国的水长城”。红旗渠的修建,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后来,在河南日报上看到一篇《李银桥在林县》的报道,说的是当年mzx的卫士长,如今已年逾花甲的李银桥在年11月23日与夫人韩桂馨从北京来到林县。还看到了他老人家在红旗渠青年洞的照片。当时我就有一个念头,啥时候也去红旗渠感受一下该多好啊。8年6月。去郑州参加一个为迎接奥运会举办的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精英邀请赛。比赛地点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那个地方我去过几次,在那附近也住过。可是我跟师父一下车就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给忘了,跟着师父在大街上找来找去转悠了一下午,5点多才在华北水利水电附近找到了红旗渠酒店入住。我想,这应该是林县红旗渠人开的吧,这又构起我想去红旗渠的念想。时序更替至年5月22日,我参加了一个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这次我真的来到了林州,来到了红旗渠。一路上脑海里总是呈现着电影中林县的模样。但真正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下午的学习安排,一个是去红旗渠纪念馆,再一个就是去参观红旗渠青年洞。从红旗区纪念馆出来已经是下午快6点了。学习老师说,去青年洞需要有一个小时的步行路程。大家一定要在7点之前赶到,过了7点天就黑了,在那里要举行重温入党宣誓仪式,天黑了就没法照相了。我和少峰哥一路抢先走在前,走过级石台阶,行走在红旗渠渠畔。说是走,实际上是一路小跑。路上遇上南阳来的几个中老年男女。他们走着喊着:“红旗渠!我来了!林县人民!我来了!我们要向你们学习。”之后两个女的又小声笑着说:“嘿!我们现在好好活着,也就算是学习了吧。”当时我还暗笑他们,大老远来这里,就这样学习呀?其实我想红旗渠被林县人民称之为“生命渠”,“幸福渠”,这应该是初心吧。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崖上的一座丰碑,这些都是被世人所共识的。我曾想,林县人民修红旗渠的初心是什么?是解决维持生命的水的问题。那么,我就留心林县人的用水,看到有些餐馆的水龙头是节水型的,但也有很多地方不是不节水型的。在言谈之中,同行中有人说自从林县修了红旗渠,林县的生态环境改善了,林县不缺水了。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你说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缺水不缺?行走在红旗渠畔,想的更多的是:水是生命之源,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节约用之。凡是来过红旗渠的人,必定都听说过《一担水和一条人命》的故事:民国9年(年),大旱,林县黄崖泉的泉水小的只有香火头那么细。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担水回家过年。挑水的人多,一直挨到天黑他才接满一担水回村。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惦念公爹去担水一天还未回来,就出村去接。天黑路滑,新媳妇又是小脚,接过担子刚走几步,一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个净光。桑老汉见状,双膝跪地用双手去捧地上的水,可干渴的土地那还能存住水呀?之后跑遍全村,这家半瓢那家半碗,借来了些水,吃完了年夜饺子。儿媳妇又羞又愧,就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上吊自尽了……前些年,老父老母在老家生活,两人一天洗刷只用一桶水,经常看到洗脸盆里的水,用了一次又一次。刷锅用的水攒起来让鸡喝或给鸡拌食。我总是埋怨他们:“又不缺水,出了厨房,旁边就是压水机,用那么仔细(过于节约)吗?又不让你掏钱。”后来随着他们年龄愈来愈大,一个人已经压不出水了,就两个人扶着一起压,我说:“算了,给弄个抽水机吧!”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能用多少水?白花那钱,都是浪费!”年1月13日老父亲去世。我在家陪母亲过完年,把老母亲从老家接出来,我们姊妹6个轮流照顾老母亲。冬天我家用的是随时加热的那种热水器,但水总得流够两杯子才有热水,可母亲用水总是把水龙头拧到最最小,比滴的快一点,真是水流如线。我说:“你这样,水流太小,不会出热水。”她说“这样就行了,大了浪费!”老辈人经历过苦难,处处事事都在节俭,这也许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财富吧!今天我本应该漫步红旗渠畔,用心去感受林县人民的壮举,认真领悟红旗渠精神,但我更深刻的感觉到,林县人民的初衷是因为缺水,缺生命之水。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年,走过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伟大征程。全国人民过上了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小康生活,但我们不应该因为生活富裕了就可以去浪费了,我们真应该把资源留给子孙后代。作者简介魏海超,男,汝阳县城关镇河西村人,网名观潮人,青少年时不知天高地厚,满脑子梦想,练字,吹笛,读诗文,练太极,一切都平平,想的多,做的少,一篇文章也没写成过,以后再不敢虚度光阴。朗读者简介刘娜娜,网名:蓝衣,洛阳汝阳人,职业:教师,喜欢播音朗诵唱歌等,愿以声传情,以情触灵;愿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热爱生活。 投稿注意事项 1、投稿邮箱: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qisx.com/hqcx/10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学党史,悟初心,赓续红色血脉红旗渠精神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