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之水天上来
北京看皮炎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410/8833134.html 杨贵一路沉默,但已经做了决定。 年5月,仅仅26岁,却已有11年党龄的杨贵,被任命为河南林县县委第一书记。 那天,他在林县的村子里视察时,一群快渴死的羊,突然疯了一样冲向水池边,把脖子扎进池子里喝水。 很快,水就被喝到了底,羊粪把池水染成了墨黑色,散发出剧烈恶臭。 ——这个小水池,是这个村子多户群众喝水唯一的来源。 眼前的场景,让杨贵瞳孔地震,一生都无法释怀。 林县的干旱,比他想象中来得更恐怖。 如果说水是人的命门,那么林县60万父老乡亲,就是被上天掐死咽喉的一群人。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 “光岭秃山头,十年九不收”。 没有挨过饿的人,永远不知道饿死是什么滋味。 没有缺过水的人,永远不知道渴死是什么感受。 翻开林县县志,一页页全是和水有关的恐怖故事,一桩比一桩凄惨离奇。 最常见的悲剧,是为了争“区区”一担水,就能下狠手把对方打死。 一年大旱,三个男人跟一头狼,争抢从石头缝里滴下的水珠,结果所有人宁愿被狼活活咬死,都不肯离开石缝半步。 民国九年,林县大旱,桑耳庄村多户人家,只能去8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在山路上摔死摔伤,都是家常便饭。 大年三十那天,桑林茂为了给一家人煮顿饺子,凌晨就爬上快要干涸的黄崖泉,一直挨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 快到家时,他的儿媳妇王水娥,跑过去接过担子,结果不小心被脚下一块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尽光。 在万家团圆的除夕,羞愧至极的王水娥,默默上吊自杀了。 在林县,一担水,从来就是一条命。 历代的县志里,旱被分为了6个等级: 旱!大旱!荒旱!连旱!凶旱!亢旱! 然后再在后面跟三个字: 人相食。 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 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 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 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 揭榆皮以充腹,人庄村而树尽无皮。 那天,杨贵默默做出的决定,就是要给60万林县乡亲修条渠。 这条渠,未来将会震惊中外,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它的名字,被杨贵定为:红旗渠。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共产党员,杨贵咬牙切齿,现在是新中国,“人相食”的悲剧,绝不能再发生在老百姓身上。 但是在当时,一切奇迹都还没有发生,摆在眼前的都是困难。 比如要修渠,那就必须有水。 但林县是千年大旱之地,这水哪里来? 杨贵带着县委领导班子和技术人员,经过没日没夜的考察后,才终于解决了第一个难题。 最合适的水源,是横穿太行山脉的浊漳河。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来了,浊漳河在太行山深处,这水怎么取? 看看上面那张图,大家就懂了,唯一的办法,只有劈开太行山。 在悬崖峭壁上生生凿出水渠,利用仅仅14.7米的海拔落差,主干渠蜿蜒匍匐70公里,每八公里落差不能超过一米。 引水,入林州。 于是就迎来了第三个问题,也是摆在杨贵面前最大的难题: 没钱,没炸药,没粮食,这山怎么劈? 年,中国正在经历建国以来最残酷的自然灾害,国家下令,所有重大工程必须全部停工,休养生息。 但杨贵管不了这么多了。 如果只能当个“太平官”,那这官不当也罢。 他顶着风险,通过有线广播,向全县宣布了自己“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定。 林县60万人,沸腾了。 三年困难时期,林县人民吃猪糠拌红薯叶,不洗衣服不洗脸,只有在婚丧嫁娶这些大日子,才舍得从缸里舀出一点点水,放在洗脸盆里。 全家轮流用,老人用了孩子用,女人用了男人用。 水浑得发黏了,静置澄清了接着用。 直到用到黑黢黢了,还要再浇在菜地里,发挥这点水最后的作用。 因为极端缺水,林县无数人罹患胃病、皮肤病、甲状腺肿大、食道癌。 修渠再惨、再苦,还能比等死更惨、更苦吗? 杨书记,我们跟你干! 看着父老乡亲们那一张张决绝的脸,杨贵再也忍不住动情落泪。 什么都没有,又怎样?林县有60万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年2月,杨贵带着第一批人,推着小推车,赶着牛车、马车,拉着口粮和炊具,就这么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太行山。 这人里,没有一个专业工人,全是林县拖家带口的农民。 在临行之前,父老乡亲们看着他们,只说了一句话: 无论如何,一定要把水带回来。 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林县人民,真的是拿命在干。 每天做最累最苦的重体力活,只有0.5公斤原粮,晚上只能吃“天池捞月亮”。 什么是“天池捞月亮”? 因为稀饭太稀了,就像清水一样,月亮倒映在碗里。 没有住的地方,就以天为被,以地为床,钻进岩石缝里睡。 他们还总结了经验: 睡觉时必须头朝里,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悬崖。 没有水平仪,就自己做个“水鸭子”,在洗脸盆里盛半盆水,放个空碗浮着,再放跟直棍,三点一线,保证水平测量的准确。 没有工具,那就把铁镢、铁锹、小推车都用上。 没有石灰,自己烧。 没有炸药,自己造。 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绝不向国家做伸手党。 你敢想象吗?为了赚钱修红旗渠,一批又一批林县人,不惜外出打工。 他们走遍全国各省的建筑工地,扛水泥、砌砖墙、扎钢筋…… 只要能赚钱,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 赚到的钱,自己一分不留,全部寄回来修渠。 在别人眼里鸟不拉屎的林县,对他们来说,是家啊。 红旗渠,就是林县人民用双手,这么一段一段建起来的。 他们用最原始的铁锤和钢钎,劈开太行,上演了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他们把自己吊在半空中,悬空除险,大力抡锤。 在悬崖上一点一点凿出水渠。 还有林县最勇敢的姑娘们,她们顶着半边天,悍不畏死。 只要是男人能干的活,不管是上天下井,还是挖渠引爆,她们全部和男人抢着干。 就在全县人民热火朝天干起来,以为不久就能开闸放水时。 年11月,红旗渠再次接到指令,因为自然灾害和经济原因,必须暂停施工。 耽误工期,旱情必然再度爆发,怎么办? 又是杨贵,顶着被撤职的风险,秘密组织了名青年,用双手凿了整整8个月,终于把整条红旗渠难度最高的隧洞凿通。 因为这条隧洞全部由青年人攻克,青年洞也因此得名。 这群平均年龄比我还小的年轻人,或许没有遇上最好的时代。 但时代有幸,遇见了最好的他们。 在红旗渠取得巨大进展的背后,是修渠大军极其壮烈的牺牲。 在农村干过农活的朋友都知道,用锄头锄地时,一不小心砸到土里的石头,整个天灵盖都会被震得轰隆作响,双眼眩晕。 但在太行山壁上,林县人民每一秒都在拿锄头和锤子,每一下都重重地砸在石头上。 很多人一口牙齿全部震碎,双手十个指缝鲜血直流,然后接着砸。 我一个地质学专业的朋友和我科普说,太行山最恐怖的地方,是有大量石英岩,莫氏硬度7.5,硬度甚至远高于厨房里的菜刀。 其他岩石再硬,也能轻松用地质锤敲下样本,但石英岩就算把手震麻了,也只能勉强敲下那么一丁点。 而修红旗渠,开凿的是太行山。 林县人民所付出的累累血汗,是哪怕找个工地拿锤子凿个两天,都无法想象的。 其中心最硬的那个汉子,是除险队队长任羊成。 因为经年累月吊在空中砸岩壁,他不仅要承受和其他人一样的震伤,而且腰部还无数次被绳子勒得血肉模糊。 但任羊成从来不愿意看着别人干活。 结果每次老伤没好,又添新伤,一圈又宽又深的赤褐色伤疤,就那样永远刻在了他的腰上。 十年修渠,全县60万人,30万人投入建设,81位同志因劳累和意外死亡。 这里面,不仅有63岁的老人,还有17岁的孩子。 有个13岁的孩子叫张买江,父亲刚刚被崩塌的巨石砸中牺牲,母亲就把他送上了工地。 指挥长死活不答应,父亲刚走,可不敢让家里的独苗再来啊!更何况,他还是个孩子! 张买江母亲苦苦哀求,让孩子留下来接着干吧,红旗渠水一天流不过来,他爹一天合不上眼啊!!! 最后,奇迹终于发生了。 杨贵带着林县人民,削平了个山头,架设座渡槽,凿通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座,在太行山间开辟了一条全长公里的渠道,挖砌土石达万立方米。 有人算了一个数,如果把林县人民挖出来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穿过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最让人破防的一刻,还是当杨贵开启闸门,浊漳水滚滚而来时。 林县60万人站在渠边,密密麻麻,嚎啕大哭。 至此,林县60万人口、37万头牲畜和54万亩耕地,终于告别干旱缺水的历史。 由浊漳河引下来的总干渠、干渠、各斗渠,开始像毛细血管一样,覆盖了整个林县。 那天,渴了一辈子的老人们,笑出了一辈子的皱纹,哭出了一辈子的眼泪。 他们激动得直接捧起渠水,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他们知道,从那个晚上开始,自己再也不用为水担心。 杨贵也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曾经干涸的土地。 直到去世前几年,他还在为红旗渠的整修捐款出力。 人这一生,能有几个10年? 但拯救一个县的父老乡亲,还有他们的子孙后代,又何止万万千千? 后来,除险队队长任羊成,被表彰为红旗渠特等劳模。 直到90岁那年,他回忆起和杨贵老书记共事的艰难岁月,还是忍不住老泪纵横: 老书记与大家一起扛石头啊,脚上全是磨起的杏核一样大的血泡,鞋帮都被鲜血染红了。 但老书记一直说,群众都在干,咱能不干? 咱得跟群众同甘共苦! 这样干旱的林县,这样饱受苦难的林县人,谁能带他们改变缺水的命运,他们永世不忘。 而杨贵,就是他们心里最亲的亲人。 九几年那段时间,杨贵两次悄悄回到林县,老百姓知道后,激动得奔走相告,老书记回来了!!! 杨贵走到哪里,哪里就被老百姓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杨贵住的宾馆外面,大家为了看一眼老书记,排起了看不到尾的长队,一直排到深夜。 在每个林县人心里,杨贵才是那个最值得追的星。 如果不了解林县人世世代代对水的渴盼,就不能理解他们对杨贵如此深沉的感情。 始于悲壮,终于辉煌。 巍然如山,静默如碑。 在漳河水的多年滋养下,林县摇身一变,发展成了林州市。 人口直接翻倍,站上万。 经济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年GDP达到亿,大幅领先安阳市其他区县。 如果不是杨贵引来了漳河水,可能林州今天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有时间的话,我真的欢迎大家,去红旗渠实地看看。 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陪同赞比亚总统夫妇参观红旗渠时, 站在青年洞前,副总理无比感慨: 百闻不如一见啊! 我看过红旗渠的电影,也听人讲过红旗渠, 但到红旗渠一看,才更感到它的伟大,真的是人工天河! 不要说这是一个县在三年困难时期修建的,就是在丰收年份修成,它也不可想象! 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土地干裂,人民渴死的林县吗? 准备好,深呼吸三秒。 现在的林州,是这样的: 是这样的: 还是这样的: 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 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我们这代人,虽然未曾目睹大禹治水,李冰父子建都江堰,却亲历了杨贵修红旗渠,这个震撼世界的人工天河。 连毛泽东主席,也多次对兴修红旗渠的杨贵,给予极大赞许。 周恩来总理在外国友人面前,骄傲地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习近平总书记,也撰文称赞:“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到了今天,网上慢慢有人,开始对红旗渠阴阳怪气: 不懂为什么费那么大力气?修什么渠?搬家不就行了? 其实这年来,无数高高在上的“智叟”,也说过像他们这样的聪明话。 救什么国?移民不就好了? 打什么仗?投降不就好了? 但是,偏不,我们偏不! 我的国在这里! 我的家在这里! 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伟大、英雄的中国人民,偏要人定胜天! 吃一口香甜的白米饭,喝一口干净的白开水,是先辈从来不敢做的美梦。 我们是踩在他们肩膀上,才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又怎能忘记他们的挖井之恩? 全文完,感谢大伙们的阅读,如果喜欢可以给向叔点一个。 人民阅读·踏浪青年诚挚出品 往期作品:为什么残奥会更值得我们铭记? 向原用真心和大家交朋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qisx.com/hqcx/11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汽宇宣昂红旗天圆地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