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档案五星红旗背后的故事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五星红旗诉说着新中国68年风云激荡的光辉岁月 见证着一个文明古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昂扬气概 代表着独立自由、民主繁荣的新中国 燃烧着炎黄子孙的信念、理想、激情和梦想…… 小红星梳理了三件与国旗有关的珍贵史实,与大家分享。 第一面五星红旗的诞生 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紧接着,毛主席按动电钮,伴随着雄壮激昂的国歌,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这是五星红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出现在庄严隆重的场合,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开国大典举行的前十天,新中国国旗的设计图都还没定下来。 年4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京成立,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制定国旗,是筹备会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年7月,《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出现了一条征稿启事:新中国正在设计国旗图稿,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国旗的设计中来。 这个消息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筹备会就收到了近三千幅设计图稿,可谓是超级火爆。 但筹备会对图稿是有一定要求的,按照国旗必须要具备的几项原则,筹备会挑出了比较好的38幅,提交给全国政协进行讨论。最终,“复字第3号”和“复字第4号”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样的结果,甚至有人把反对意见,直接反映到了毛主席那里…… 毛主席听完反对意见后,感到有点意外,但表示可以再邀大家来研究嘛。 此时,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可是已经不足十天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份编号“复字第32号”图稿引起了筹备会的注意。 这个图案,以红色为底色,上有一颗大五角星,星中有镰刀斧头图案,大五角星周围有四颗小五角星。许多人一致认为,“复字第32号”设计图比之前挑出来的寓意更加深刻、也美观大方。 很快,这幅图被送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看到这份图稿后,十分满意,提议去掉原设计稿上的镰刀和斧头,最终确定下来这样一个图案:旗面为红色,长方形,长与高的比例为三比二。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四星较小,小星环绕在大星右侧,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底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 这幅图最初的设计者,是在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工作的曾联松,他从报纸上看到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后,夜以继日地设计着自己心目中神圣的国旗,几乎把所有空余时间都拿了出来。但画好的图稿寄出去后,一直没有消息,没想到,他的设计图稿竟然在开国大典前的最后几天被选中。 年9月27日,在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将国旗定名为“五星红旗”,统一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年10月1日下午3时,象征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终于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冉冉升起。 开国大典之后,这面国旗又在天安门前飘扬了一年多时间,到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它交给当时的中国革命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 有26年是他一人在天安门升国旗
年10月2日,也就是开国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电局工人陈红年担任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任务。因为开国大典时升旗用的电动升旗装置,是由当时冀北电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设计的,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电局的身上。 年9月30日下午,电力公司一位领导把胡其俊叫到一边,说组织上决定交给他一个光荣任务,从明天起接替陈红年在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 胡其俊听后又是高兴,又是激动,又是担心。高兴、激动的是自己这个在旧社会吃不饱饭的穷苦人,成了新中国国旗的升旗手;担心的是这是由毛主席亲自升起过的五星红旗,由自己来担负升旗任务,怕不能胜任。 第一次升国旗恰逢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个国庆日,天安门广场将举行开国大典以来每年一次的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头天傍晚,胡其俊从天安门广场管理处领来国旗,晚上根本无法入睡,不时地起身看看闹钟,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刚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气儿跑到广场的旗杆底下,仔仔细细地将国旗系好、展平,然后遥望天边,等着太阳出来。当第一次顺利完成任务时,胡其俊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比喝了半斤二锅头还带劲。 那时,看升降国旗的人并不多,偌大的广场上除了有几个解放军哨兵外,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群众观看。升旗的设备没有现在好,也不奏国歌。每次胡其俊跳进旗杆边的汉白玉栏杆,爬上台座,用铜丝将旗套紧紧绑在旗杆的升降钢丝绳上,然后就等着日出。当时北京没有什么高大建筑物,广场东边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也没有开始建造,在天安门广场上就看得见太阳升起来。等天边的太阳一冒红,他就赶紧扳动旗杆底下小配电箱上的开关,旗帜就缓缓地升上了天空。每次升完国旗后,他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再看一看,确认国旗是升到顶了,才放心离去。 说起来,那时升国旗只是胡其俊的一件“业余”任务,平时他还得照常在班组里上下班。尽管家住城南,骑车赶到天安门广场需半个多小时,但无论风霜雨雪、天寒地冻,他从没有误过一次升降国旗。天安门国旗旗杆长3.5米,用来挂特制的大号国旗,重15公斤。当大风刮起时,硕大的旗面容易兜风,旗杆的重量就不只是15公斤了;大雨天,一旦雨水浇透了国旗,15公斤重的旗杆就会增加一倍的重量;冬天旗上结冰,情况就更难处置。尤其是电动装置出现故障,全要靠双臂将硕大的国旗升至22.5米高的旗杆顶端。 当时北京风沙大,天安门广场无遮无拦,就更觉得风大,好几次升旗时胡其俊被狂风卷下两米高的旗杆座,每次他都是连身上的尘土都顾不得拍,再可劲爬上去。严寒季节,他也只能骑自行车赶到天安门广场,北风刺骨地吹着,地上冰雪不知使胡其俊滑倒过多少次。 那时,升降国旗仪式简单,不奏国歌,也没有多少围观的观众,但胡其俊心中唱着一首歌,心中的歌伴着国旗徐徐升起,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已经历60载,而在这60年中有26个年头是由胡其俊这样一个普通工人升降国旗的。 国庆游行第一个国旗擎旗人是老天桥耍大刀、拉硬弓的 开国大典后,首都国庆盛大的群众游行起初是以少先队员为先导,其次是工人队伍。 年国庆,群众游行队伍总指挥部要求游行队伍队首要高举一面特大号国旗。特大号国旗需要特大旗杆,从长安街的东单经天安门走到西单,足足5公里,这就需要有一个力气和耐力超常的擎旗人。由于长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找来老天桥耍大刀、拉硬弓的张宝忠。 老天桥是民间文化的摇篮,已有多年的历史,曾以集萃民间艺术,纵览风土人情而饮誉中外。天桥诞生了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和艺术家。张宝忠在天桥公平市场卖艺,抡一把90公斤重的大刀,大刀盘旋飞舞,一招一式呼呼生风,刀头上的铁环叮当作响,清脆悦耳。那口大刀时而在张宝忠脖子上打转,时而在肩上飞旋,刀如有“灵性”一样“粘”在他周身上下,宛转自如。张宝忠不仅大刀练得好,他的拉硬弓功夫更是武林中的惊人绝技。每张硬弓的拉力为80公斤,每次拉硬弓之前,他都会请在场观众进行试拉,若能拉开他请吃饭,然而从未见有观众拉开过一次。而张宝忠利用四肢和颈部、腰部等部位,一次拉开具有多公斤拉力的7张硬弓,泰然自若,有如一位神奇的大力士,展现出中国大力士气吞山河的威武形象。 张宝忠的几次预演,大家都很满意。于是,他便成为后来的国旗方队的擎旗人。 年国庆,群众游行队伍前面首次出现国旗方队。当时的国旗方队由9人组成,擎旗手是铁路工人王志强。年国庆游行时,国旗方队增加到91人;年国庆游行时,国旗方队有人;年国庆50周年时,国旗方队由名武警战士组成;年国庆60周年时,国旗方队由名战士组成。 来源:红星云综合人民网、中青在线 编辑:金锐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qisx.com/hqfw/1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经济细数倒闭的国产汽车,其中一个名气
- 下一篇文章: 西安人才招聘信息优选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