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该书以“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的“红旗渠三问”为主线,生动再现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整个过程,深入解读了红旗渠蕴含的红色基因,深刻阐释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当代价值。

上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带领人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苦干10年,在巍巍太行山上建成了长达公里长的盘山大渠,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光辉真理,同时也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作者从红旗渠建设者后人的视角,以“红旗渠三问”为故事线索,徐徐掀开了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历史巨幕,还原描摹了那个火红年代的时代背景、社会画面、建设场景、人物细节、心路历程,热情讴歌红旗渠建设者奋发图强、不懈奋斗的时代精神,进而倡导每个人要认真秉持践行奋斗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在新时代里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筑就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是一部“四史”教育的优秀读物,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著名出版家、作家、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工天河”,也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就是揭示这一“源头活水”的优秀作品。作者在文中认为,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次生动展示,党组织的有力领导、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的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红旗渠得以建成的根本原因。在修渠大军中,杨贵、李贵、李运保、秦太生、周绍先、王才书、马有金、张中和等优秀党员干部走在了前头,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紧跟在后头,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创业篇章。《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是一部鲜活而厚重的党史教案,从中我们可以启发思考、洗涤心灵、汲取力量。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也是一部向“最美奋斗者”致敬之作。红旗渠是新中国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一个缩影,也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而具体的诠释。红旗渠建设期间,前后共有30多万林县儿女上山修渠,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用血肉之躯和坚强意志战天斗地、劈山造渠,创造出了闪耀史册的人间奇迹。《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就是一座“奋斗者群像”,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总指挥长马有金、技术员吴祖太、“除险队长”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农民水利技术员”路银、“凿洞能手”王师存等无数红旗渠奋斗者虽衣衫褴褛却矫健无比的身影。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还是一个“中国梦”的动员和启迪。著名出版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樊希安认为:“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的“红旗渠三问”,详细解读了‘人工天河’红旗渠蕴含的红色基因,生动展示了党领导人民不断追梦圆梦、建设新中国的奋斗历程。作者在后记中也写道,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坚定地去追逐梦想、实现梦想,这是60年前的红旗渠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我们今后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的强有力武器。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作者:杨震林

定价:58元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编辑推荐

★一部普通人的史诗,一部鲜活而厚重的党史教案,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

一群普通人择一事苦战10个春秋,创造出一个奇迹:修成全长公里、凝结着勇气智慧、蕴含着创新创造、流淌着奋斗气质的盘山大渠。作者深挖了大量细节,最大程度“复原”了十年修渠历史,展现了一幅鲜活生动的“奋斗群像”,进而挖掘和呈现红旗渠精神。本书可供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学习参考——从中领略到奋斗者群像的震撼力,发掘到精神细节的价值力,体会到勇攀高峰的精气神,感受到伟大复兴的意志力,从而真正接受一次党史学习教育的心灵洗礼。

★一部开展“四史”教育的优秀读物,全新解读红旗渠蕴含的红色基因,领会其精髓,铸魂新征程。

本书是少有的从红旗渠后人的角度理性思考、感性书写的作品,跳出林县写林县,史料选取真实,感觉有质感,感情也真挚,第一次提出从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的分析视角来再现红旗渠的建造过程,同时又通过缜密的逻辑思考、科学理性地“正视”、评述了这段历史,探寻新中国发展壮大的基因,探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能的秘密,进而对当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有所思考。读懂这条渠,你就真正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结合现实,学有所悟,学以致用,这正是学习“四史”的现实意义。

★一部向“最美奋斗者”致敬之书,生动而具体的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红旗渠是当代中国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一个缩影,也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而具体的诠释。十年修渠期间,林县前后有30万人参加,父子、母女、兄弟、姐妹齐上阵,人民斗志昂扬、劈山造渠,没有工具自做,口粮自带,石灰自烧,水泥自制,炸药自造,修渠过程中还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总指挥长马有金、技术员吴祖太、“除险队长”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凿洞能手”王师存、农民水利技术员路银等先进模范。十年间,81人英勇牺牲,其中最小的17岁,最大的60岁。本书是一部向“最美奋斗者”致敬之书。

★一部彰显党员干部的忠诚、责任与担当,“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通俗读物。

红旗渠为什么能够成功建成?首先应归功于党组织的有力领导。林县的领导杨贵、李贵、李运保、秦太生、周绍先、王才书、马有金、张中和……他们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团体,站在了修渠队伍的最前面,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常年坚持在工地上,他们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成功地将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集中起来,发挥出最大效应。本书全方位诠释了什么才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作为与担当。

★本书可作为红旗渠精神研学活动的通俗读本,亦可作为读懂弄通红旗渠精神当代价值的有益导读和理论辅导。

内容简介

本书从红旗渠建设者后人的视角,以“红旗渠三问”即“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三个问题为主线,详细梳理了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波澜壮阔、战天斗地的过程,努力还原描摹那个火红年代的时代背景、社会画面、建设场景,人物细节、心路历程,深刻揭示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得以建成的原因,大力讴歌红旗渠建设者的奋斗精神,集中论述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倡导每个人要认真秉持践行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新时代里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筑就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本书既可以作为学习红旗渠精神的通俗读本,也可以为开展红旗渠研学提供有益导读和理论辅导。

杨震林,河南省林州市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博士,长期专注于中国农村问题和政治社会学、制度经济学、传播学等方面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国软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学术界》《学海》《天津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州学刊》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现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

RECOMMEND更多推荐

思享新时代

长按扫码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qisx.com/hqjg/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