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皮肤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

红旗渠精神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前言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的丰碑,是团结互助的历史见证,是党员干部吃苦在前、先锋人物勇挑重担的化身。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镌刻在每一块太行山石上,融入每一滴红旗渠水中。这面精神旗帜,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激励着中国人民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

历史背景——林州往事

晋冀豫三省相接的省界线在河南境内形成了一个接近九十度的角,这个角的一条边是漳河的河道,另一条边是太行山的绝壁,两边框住的地方就是林州。山岭环绕之下,林州以一块小小的盆地接纳了择居于此、繁衍生息的人们。但并非所有的盆地都是膏腴之壤,在这个地方,干旱的印记更为蚀骨铭心。

翻山越岭去挑水(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林州境内立着很多明清时期记录旱灾和饥荒的石碑,数百年岁月变迁,灾荒的景象却几乎没有改变。为了吃水,很多人携家带口,背井离乡,往河北和山西逃荒。但不可能所有人都弃林州而去,留下来的百姓依然要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中艰难生活。显然,林州的困境,决不能用“一走了之”来解决。

年12月,时任林县(年撤县设林州市)县委书记的杨贵,在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上发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期望通过水利建设,五年基本改变、十年彻底改变林县干旱贫瘠的面貌。

玉汝于成——修建红旗渠

为了实现“清水到处流”“生活日日好”的梦想,年2月,多名干部群众奔赴修渠工地,劈山填谷,开山凿渠。

红旗渠建设中的青年突击队

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面对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材料、物资缺少的“三无一少”情况,红旗渠工地党委提出了勤俭建渠、艰苦创业的方针:“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林县人民不依赖国家,不向上伸手,不等不靠——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粮食不够吃就采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充饥......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林县人民喊出了荡气回肠的豪迈口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工地是前方战场,机关、厂矿、农村就是后方阵地,前方开山劈岭,后方全力支援。历时10年,10万修渠大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削平座山头、架设座渡槽、开凿个隧洞,在太行山上凿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希望之渠”。

年7月,全长多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建成。太行山的层峦叠嶂间,从此多了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奋斗的“人工天河”,奔流至今。

永续传承——红旗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曾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历久弥新。

俯瞰红旗渠

林州盆地现况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克难攻坚的制胜法宝,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50年前,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够在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正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激励和支撑,正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谱写了林县的精彩华章。

服务群众、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期盼的吃水问题,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在10年修渠过程中,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30多万林县人民前赴后继,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可以说,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红旗渠始终在提醒着我们,只有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才能从群众中汲取磅礴力量,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人间奇迹;只有依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成功而持久。

敢想敢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红旗渠的修建既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先例,更面临着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修建初期,有人举报“林县不顾群众死活,大搞工程建设”;总干渠修至一半,有关方面下达百日休整文件,要求建设中的大型工程停工;因为动用县里退赔款修建红旗渠,上级派来了调查组。面对这些尖锐问题和困难,林县县委一班人没有退缩回避,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的信念责任,经过深入讨论和科学论证,毅然决然地继续修建红旗渠,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红旗渠工程上马的时候,正值我国陷入了暂时的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削平山头个,开挖隧洞个,架设渡槽座,挖砌土石方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一种不畏艰苦、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气节。

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领取补助比群众少、完成任务比群众多。“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个顺口溜是干群齐心筑梦的最好诠释。可以说,正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正是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同甘共苦,才形成了建设红旗渠的无声无形却强大有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廉政意识。翻开50年前的红旗渠工程账本,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修渠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月月清点。粮食和资金补助严格按照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在红旗渠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历时10年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物资、为自己亲属谋私利,体现出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廉政观。

红旗渠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也正是蹒跚学步的新中国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下,逆势生长的原因。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国的第一代建设者们,因着相同的信念,开采出大庆油田,甩掉了“贫油落后”的帽子;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打破了美国专家的“不可能”论断;研制出“两弹一星”,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核讹诈……

建设中国的路很长,阻碍也很多,但纵使还有比太行山更为坚硬巨大的困难,也必然有新一代的共产党人点亮开山破壁的火炬!

文案

于京冉

图片

于京冉

编辑

李庆伟

责编

李庆伟

审核

司栩源徐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qisx.com/hqjs/1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