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这个地方被称为ldquo福建版红
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河南林县的“红旗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闻名于世。殊不知,在同一时期,尤溪县新阳镇(时称新桥公社)也开通了堪称“福建版的红旗渠”,至今造福着这个三明市人口第一大镇的10个村庄。
此渠源自坋头水库,它在新阳镇溪坂村境内。 尤溪县第一座小(一)型水库——坋头水库 坋头水库是如何建成的? 溪坂由溪口、坂水、坋头三个自然村组成,因原先分属周边村庄,曾叫“新建”村。 这里地处新桥溪上游,向来不缺水:由龙上、上地流下的小溪在此汇合,故称溪口;溪口之外,是新桥溪流域的第一块溪谷盆地,斜坡上有山泉灌溉良田,俗称坂水;坋头,有“平地的起点处”之意,占有上游优势。 溪坂与下游村庄落差渐大至近百米,溪在谷底,两岸都是村庄,每翻过一个岭峡就是一个山间盆地,人口稠密,田地连片,然而,十年九旱。 年底,当时的公社党委决定:建坋头水库,蓄集上地、大建、葛竹的溪水,引灌下游各村的田地。 这意味着,坋头将被淹没——整个村居,连同祖辈的多亩良田,全都消失在库底。 心疼、悲伤、依依不舍。然而,“舍小家,为大家”的时代精神鼓舞了村民,老农纪茂光说:“我们眼睛不能光看村里的几亩地。”很快,坋头30户纪姓人家全都搬迁了,没要国家一分钱。 于是,从各村调集的青壮劳力进场了,他们按部队编制,建立营、连、排、班,实行军事化管理。溪谷、坡地搭起了工棚,溪口沸腾了! 苏昌煌时为坋头水库指挥部领导成员之一、第二民兵营营长,他回忆说:溪坂村,人好,顾大局——多名民工搭棚、修床,连同工地修桥、造板车架,所有的用木都是溪坂村出的,不花钱。烧三年,住三年,用三年,光木头就奉献了多少呐,高风亮节!当时修坝,更是凭着一股子精神,口号是这样的:不懂技术努力学,没有工具自己做,缺少资金自己筹,没有物资靠双手! 水库大坝清基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时的省报记者报道说,大坝基底要挖9米深,施工时底下不断冒水。“民工们一边挖土,一边戽水,没有机械抽水,就用水桶、脸盆,一桶一盆地把水戽干。刺骨的冰水把脚面冻僵了,冻裂了,鲜血直流……” 但是,多名民工先是三班轮流,后来为了加速清基,主动提出两班日夜连轴转,每班劳动12个小时,提前半个月完成了任务。 接着,填土,筑坝。为了与汛期抢时间,“上场民工从多名剧增到多名,他们日夜奋战,多部板车川流不息。”从而按时完成了大坝上土任务。 引水灌溉,要沿着两岸溪山开渠,从此岸到彼岸,还要打隧道、架渡槽。引水干渠浇灌下游10个村的田地跨溪渡槽,把库水引向西岸《福建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坋头水库建成 “胜利”号渡槽位于坂水村尾的峡口,长90米,高40米,要建在人称“老虎岩”的悬崖峭壁之间。 “这样高、这样长的渡槽全省还没搞过,你一个小公社却想搞,真是开玩笑。”——当时的一个“水利专家”听说了,直摇头。 然而,民工们渴望“旱涝保丰收”的美景,土洋结合,毅然搭起了脚手架。 共产党员罗家瑞57岁了,带头高空作业。时值隆冬季节,下半夜起霜了,木板滑溜,挑着水泥行走艰难,但他们挑灯夜战,没有歇止。就这样,仅用3个月时间,建成了“一座全省最高最长的大渡槽”! 年7月1日,坋头水库举行通水典礼。当年9月21日,《福建日报》以《壮志冲云霄高峡出平湖》为题,用了一个整版报道建设者们的英雄事迹!这里引用一组数据,以向英雄们致敬——“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战,投工多万个劳动日,削平了几十个山头,填了25万方土石,在坋头高峡筑起一个坝高35米、顶长米、底宽米、蓄水万方的水库。修成一条2米多深,4米多宽、长达里的渠道,它绕过50多座山坡,跨过15条的河,穿过12个共长米的隧洞,经过2个长达米的倒虹管,使10个大队个生产队的1.36万多亩土地获得了灌溉。同时,他们还建起了一座80千瓦的水电站,解决了7个大队的加工、照明问题。” 据报道,有了水,受益的各村当年扩大早稻亩,还把几百亩的农地变为水田。 事实上,有了水,掀起开荒种田的热潮,下游各村引水渠之下的山坡,大寨田层层铺展…… 盛夏时节,村支书苏新川领着我们去坂水峡口,看渡槽雄姿;漫步林木蔽空的干渠小道,感受引水工程的伟力。当我们登上坋头水库的大坝,眼前高峡出平湖:凉风徐来,暑气顿消。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坝依然巍巍屹立,渠水持续滔滔奔流,老一辈奉献者的汗水仍在闪光!现代村居中的苏氏祖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qisx.com/hqls/7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红旗照片毛主席珍贵照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