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颂》是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吕其明为年第六届“上海之春”所作的开幕曲,不过,当年的吕其明还是一位36岁的青年作曲家。

吕其明既是红二代,而本人也参加过革命战争。年5月,年仅10岁的吕其明跟随父亲吕惠生来到淮南抗日根据地,被新四军“抗敌剧团”吸收为小团员,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父亲不幸于年英勇牺牲,这些经历为他谱写红曲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旗颂》描绘的是新中国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宏大场面,吕其明怀着对祖国的无限深情,把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和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时刻用一幅音乐画卷,英雄性和史诗性地展示,象征革命的“红旗”为全曲的唯一主题,当之无愧地成为乐曲灵魂而贯穿全曲。

《红旗颂》为单主题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0--2ˊ50〞),在激昂高亢的号乐奏出国歌元素的雄伟旋律后引出波澜壮阔的“红旗”主题,激情澎湃的颂歌让人们仰望红旗,肃然起敬,难抑心中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第二部分(2ˊ50〞--8ˊ10〞),是“红旗”主题在乐器的交替中反复变奏出的展开性段落,有轻盈欢快,有抒情缠绵,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交织融合,把敌后游击战的机智灵巧、三大战役的弥漫硝烟、延安窖洞的彻夜灯火、敌占区的白色恐怖展现得淋漓尽致,无数革命先烈在冲锋号声指引下,高举鲜红旗帜,以铿锵的进行曲步伐势不可挡地奔向新中国的黎明。

第三部分(8ˊ10〞—10ˊ54〞),乐队齐奏出气势磅礴的“红旗”主题,导入《东方红》经典旋律,雄壮的《国际歌》片段镶嵌曲中,把乐曲推向灿烂壮丽的尾声。

《红旗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乐队竞相演奏,从而在配器、时长等方面略有差异,但是,红旗主题总是那么雄浑嘹亮。经过多次修订,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面世已达54年之久的《红旗颂》最终定稿,此时的吕其明已近九旬高龄。

年6月,吕其明以其杰出贡献被授予“七一勋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qisx.com/hqjs/11112.html